新闻中心

时事聚焦

当前位置: (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时事聚焦> 正文

机械行业:人员增长趋缓,在岗提升迫切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翟帆通讯员:张素芬责任编辑:日期:2017-03-08点击:

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①

机械行业:人员增长趋缓,在岗提升迫切

 

编者按: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日前委托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行业的人才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制定了40个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职教周刊从本期起,对部分行业指导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希望能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为加快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实现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离不开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为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日前成立课题组,通过大量调研,分析企业对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研究职业院校相关人才培养情况,寻找企业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对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设置和教学提出指导意见。

    企业心声:职业精神缺失导致技能积累断层

    机械行业近年来整体发展速度由高走低,由前些年25%以上转为10%左右的中速发展。与此相应,机械行业从业人员增长总体趋缓,传统单一技能的用工需求有所下降。

    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机械行业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是中职毕业生,约占1/3,高职毕业生约占1/4。企业高级技能人员严重不足,而初级技能人员数量过大。当前,机械行业技能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加强职工教育,迅速提高中级工及以上技能人员的数量和比例。

    对于职教毕业生,企业总体评价良好,但也谈到一些不足。如:缺乏职业精神,不能做到爱岗敬业;过于看重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福利待遇,对加班加点比较敏感;缺乏与企业同甘共苦意识,忠诚度不足;职业技能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实践经验欠缺;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足,与实际能力严重不符等。

    企业最关注的首先是毕业生要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一些企业表示,由于职业精神的缺失,造成企业技术技能积累出现断层,影响到关键岗位的技能传承,甚至出现老职工的绝技绝活后继无人的局面,在铸、锻、焊、机加、装配等传统工种尤其突出。

    通过调查了解到,企业对机床操作类工种需求占比较大,其中普工类工种需求比例最低(17%),数控操作类工种需求比例较大(21%)。值得关注的是对装配类工种(钳工、模具钳工、设备装配机修等工种)需求比例较高(29%),而装配类技能恰恰是现在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培养的薄弱环节。在中高职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多数只设有1周到3周的金工实习,之后就没有涉及机械装配技能的课程和训练。对于现代机电设备中常用的滚珠丝杠、直线导轨、直线轴承和同步带的装配技能和知识,几乎没有课程涉猎。这一点应引起职业院校的重视,考虑开设机械装配技术专业方向。

     “两化融合”的加快,催生出新的专业分工和就业岗位。未来一段时间,新增专业需求将集中在:一是机械制造关键基础技术领域,如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专业;二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如增材制造、特种加工技术等专业;三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四是生产性服务领域,目前虽未设置相关专业,但此类人才未来需求会明显增强。

    院校把脉:人才培养“重冷轻热”现象严重

    课题组对2009年到2013年全国中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数量微升,从599所增长到685所,而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数量剧降,从8255所下降到4261所。但机电类专业仍是中职主体,开设的学校数占中职学校总数的70%。

    课题组在高职院校中,选取了8个典型专业,包括5个冷加工专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3个热加工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在中职院校中选取了7个典型专业,包括4个冷加工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和3个热加工专业(焊接技术应用、金属热加工、金属表面处理技术应用),进行了重点调查。

    调查表明,在高职5个冷加工类专业中,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招生、在校生和毕业生数量及开设该类专业的院校数量均呈现下滑趋势,特别是学生数量最为庞大的数控技术专业,各类数据严重下滑。已经开设或将要开设这3个专业的院校,须给予高度关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招生、在校生和毕业生数量及开设该类专业的院校数则呈上升趋势,是机械设计制造类中最受企业、社会和学校欢迎的两个专业。

    3个热加工类专业,高职开设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热加工类专业正逐渐得到高职院校关注,而这种情况多数是区域产业结构需求的表现。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且条件艰苦,招生和就业情况不容乐观,2009年到2013年招生数量总体下降,5年降幅达32%。开设相关专业院校数据与招生数据的升降正好相反,说明尽管学校了解区域产业需求而开设相关专业,但社会考生反应冷淡,就业岗位对考生吸引力不强。

    再来看中职,4个冷加工类专业总体下滑。其中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开设的学校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下降的幅度都是4个专业中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培养目标与其他冷加工类专业趋同,毕业生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多是数控加工类的数控铣、加工中心和数控车等证书,与其他冷加工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同质性高,而模具制造环节中的试模、修配等技能的培养和证书则明显欠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为:模具试模、修配实践性要求较强,懂这种技能的师资十分匮乏;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多数是从原有冷加工类专业发展起来的,学校设备主要以数控冷切削机床为主,而模具制造环节的设备如注塑机、压力机、合模机、激光修模、线切割和电火花等设备十分缺乏,不足以支撑日常教学。

    中职热加工类专业的招生情况更加严峻,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和金属热加工专业下滑的比例远远高于高职。

    冷热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比例严重失衡,说明我国职业学校人才培养“重冷轻热”现象非常严重。热加工一直是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如果相关人才供应不足,将严重影响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国制造2025”将无从谈起,因此这类专业迫切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专家处方:对同质化专业进行合并

    专业设置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基础。课题组对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设置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课题组认为,在培养数量方面,当前冷加工专业可基本满足需要,但热加工专业培养规模严重不足,已影响到产业发展,需要采取措施,快速扩大培养规模。在培养质量方面,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欠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职业素质。

    在专业设置上,职业院校应按照“产业链加产品线”的基本规律,遵循“宽基础、大专业、小方向”的原则,培养学生扎实宽泛的机械基础知识(如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金属材料基本性能),针对岗位群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典型冷加工或热加工设备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工艺),面向就业岗位的核心专业技能(针对就业岗位获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中职学校以经验型操作技能为主,培养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技能操作人员,主要岗位包括机械操作、零件检测、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等。高职院校以策略型应用技能为主,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技术应用人才,主要岗位包括基本选型设计、工艺编制、设备操作、检测分析、系统安装调试等。

    培养规格提出的专业技能,要有相应的课程支撑。课程体系要融合国家职业标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职业能力要求。中职课程体系要符合中职生学习特点,切忌高职化,以强化机械基本知识和经验型操作技能为主;高职课程体系切忌学科化、理论化,以突出扎实的机械基本知识和策略型应用性技能为主;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要有别于普通高中招生的课程体系,以强化策略型应用技能为主,并取得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院校应合并同质化专业,建议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为主,再针对行业企业需求设定专业方向。数控技术专业虽然学生数量庞大,但招生和就业下滑严重,且易在企业招聘中引起歧义,因此不宜设置为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对于三年制高职来说,难以学到自动化的实质内容,基本还是以制造加工为主,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同质性较高,可合二为一。

    中职也应合并同质化的专业,以开设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为主,可以依据岗位和行业需求设定方向,如数控铣、数控车、多轴加工、电加工或机械装配方向。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则要加强模具修配、模具装调和试模人才的培养。